【楔子】一段歷史代前言

2016121513:48


【楔子】一段歷史代前言
 
    公元前222年,戰國四大名將之一,武成侯王翦與王賁父子聯手,殲滅了逃到遼東的燕軍,俘虜了燕王喜,燕國至此覆滅。
    滅燕之後,王賁避開齊軍部署在西部的主力,直接由燕國揮軍南下,大軍一路勢如破竹,直抵齊都臨淄。捷報傳回,秦王政大喜,見機不可失,遂命蒙恬率軍由西部夾攻齊國。秦國虎狼之師令齊軍左右受迫,措手不及,再無力抵抗。齊王田建見大勢已去,聽從後勝的建議率軍投降。自東周末年起,分裂了五百多年,紛亂的春秋戰國時期終於結束。
 
    費時十餘年才終於結束了群雄割據的局面,建立一個超級大國,秦王政認為自己已經「功過三皇,德兼五帝」,尋常國君所用的「王」已不足以彰顯自己的偉大及尊崇,與眾臣商議如何給自己上「尊號」。最後秦王政聽取臣下的意見,決議取「皇」與「帝」二字,稱自己為「皇帝」。因開天闢地以來,從無人有,既是曠古第一人,便稱「始皇帝」。追尊其父為太上皇,定後代需稱二世、三世,以至萬世。
 
    秦王政命李斯將一藍田美玉打磨成玉璽,上刻有「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個蟲鳥篆字,此即後世帝王相傳,並曾引起不少紛擾的「傳國玉璽」。
    始皇帝把百姓改稱為「黔首」,自己頒布的律令稱為「制書」,自己下詔廣告天下的文件稱為「詔書」,所說的話稱為「諭」。眾大臣們均需稱自己為「陛下」,他揚棄諸侯們自稱為「寡人」的習慣,改為「」。
 
    然天下紛亂已久,諸事繁雜無度,人民久經戰亂,青壯年者非死即傷,老弱婦孺有心無力,致使良田荒蕪,百業蕭條,黔首的生活苦不堪言。昔關東六國距離遠近各不相同,各地風俗民情迥異,一時,在治理上便有許多問題亟待解決。始皇帝因親眼見封建遺毒之害,一方面排除眾大臣復行封建的建議,唯取李斯之諫,實行郡縣制,欲根絕諸侯國亂象。另一方面,為了防止六國遺民作亂,始皇帝下令收天下兵器,集之於咸陽,將之熔於大爐後鑄成大鐘及十二銅人。其後,令六國富豪遷至咸陽,一來繁榮咸陽,一來控制其行動。為了消除地方割據之疑慮,下令拆除昔日六國所建之城廓與堤防。
 
    為統一思想以利統治,始皇帝支持李斯推行書同文制度,統一文字,強行教化。為穩定經濟,便統一貨幣、度量衡等。為南征北伐之大計,除了積極移民戍邊,還下令車同軌,以咸陽為中心興建數條馳道,連接原六國的都城。又令蒙恬率軍北防,建秦直道直通上郡、築長城以抵禦匈奴。為輸運征討嶺南百越的軍需興建靈渠,甚至填東海以造陸等。
 
    而後始皇帝還不惜重資,不惜人力,執意建造許多豪華宮室以彰顯自己的尊崇,其中以阿房宮最是奢華,驪山始皇陵的工程最為龐大。
 
    始皇帝短短幾年之間大刀闊斧、強力的作為究竟是護民耶?利民乎?亦或是擾民?歷史的天空下,功過誠難一以蓋之,難定論也。
 
公元前210年,始皇帝第五次巡行全國。
 
在這一次出巡途中,正值壯年的巨人病倒了。百官畏懼其威,雖憂形於色卻無一人在始皇帝面前提起死字。當巡行隊伍行至黃河下游平原津時,始皇帝的身體再也支撐不住。病重彌留,他自知再無痊癒之可能,終於下了道遺詔,令遠在上郡陪同大將軍蒙恬戍邊的大公子扶蘇返回主持喪禮。彼時,始皇帝身邊有其他皇子,但他卻捨近求遠,欲傳位於扶蘇之意昭然若揭。只是在他望眼欲穿之際,世局大變,小人弄權,大公子卻再無返回之可能了。始皇帝一代梟雄,卻是在失望與落寞之下闔眼溘逝。
 
    大公子扶蘇,始皇帝皇長子,自幼被立為太子。取名扶蘇,取其青蔥蓊鬱,欣欣向榮之意,那便是秦王對兒子無限的期待。
    扶蘇自幼心地仁善,機智聰穎,英勇過人卻天生一副悲天憫人好心腸。始皇帝統一天下之時,扶蘇業已長成。他曾多次參與議政,對於治國、安天下向來頗有見地,時得始皇帝之讚賞。然個性剛直如扶蘇者,常因其大無畏之性格大膽的反駁始皇帝的話,令始皇帝相當頭痛。更有甚者,趙高之輩常有擾民損民之建言,扶蘇便不假辭色予以駁回,而這也引起此輩小人心中憤恨之意。
    李斯的孫女乃扶蘇正妃,但當他聽聞李斯欲以焚書坑儒為手段以控制黔首思想,始皇帝卻以為可行時,他竟不顧一切抵死力諫,完全不念兩人之間的關係。不只李斯懷恨,連始皇帝都大感無顏。皇帝之權威怎容挑戰?滿朝文武,就是扶蘇這般放肆!始皇帝一怒之下奪其太子封號,把他貶往上郡陪同蒙恬戍邊。
    始皇帝不喜扶蘇性子過於剛直,卻並不認為扶蘇不佳,他認為扶蘇之所以反對這些政策純粹是他的個性太過軟弱所致。刻意讓他遠赴軍前與蒙恬一同抵禦匈奴便是希望藉由學習軍隊之事培養他的果敢與堅毅。
 
    大秦以武立國,扶蘇身為皇長子,自幼所受的教育除了諸子百家的學問之外,便是習武,故武勇善戰本是扶蘇與人的印象。在上郡期間,扶蘇總是身先士卒,敏銳的洞察力與出色的指揮才能讓眾多邊防將領自嘆不如。兼之扶蘇時常巡行秦境,愛民如子、謙遜待人,比起其它皇子,扶蘇最得廣大百姓的愛戴與推崇。始皇帝雖對幼子胡亥更多些寵愛,但他清楚知道欲使大秦國祚昌盛、千秋萬載,非扶蘇不得其功。也因此在危急時刻,召回扶蘇以繼大統也無須多做考慮。
 
    然志大心細哉如始皇帝,百密中卻有一疏。誰也不料就區區中車府令趙高者,竟膽大包天,兵行險招。在始皇帝彌留之際一手遮天,竄改遺詔,扣住傳國玉璽。在召回大公子扶蘇的詔書中指責他不忠不孝,令始皇帝龍心不安,以致身體不豫。
    千里之外的扶蘇在接到詔書時憤慨不已,雖懷疑內容不實卻無力辯駁,一時之間轉過無數種可能,見傳書者為胡亥身邊侍者而非始皇帝慣用之人,扶蘇瞬時明白大勢已去。悲憤之餘,不顧蒙恬的反對揮劍自刎。一代明日之星就此殞落,彼時天地同泣,眾星皆沒,萬物同哀齊悼。
    隨著扶蘇之死,大秦朝的覆滅亦不遠矣!
 
    然扶蘇本非壽終正寢,陰司無列冊可考,故並無鬼差鎖魂攝魄,兼之扶蘇死不得其所,冤氣不散,一縷英魂竟在咸陽城周圍飄盪盤桓,不肯離去。
 
    天地之大,蒼茫無涯,扶蘇魂魄卻無所適從,忽因心有所繫,不知自己身後妻子如何,欲返咸陽宮一探。然,偌大的皇宮,東南西北各有宮門,卻因守衛皇室的神差護法阻擋,他竟不得其門而入,英魂盪於皇城外已數日。扶蘇深自悲嗟,哀嘆身為皇子竟這般淒苦,有家歸不得,正心灰意冷,萬念俱灰之際,忽聞哀聲,扶蘇抬眼望去,只見函谷關通往咸陽宮之馳道上,一列送葬隊伍齊整著步伐緩緩而來,卻是各個盡著喪服。扶蘇一時疑惑,不知何人之喪竟有如此陣仗直如一國之君。一國之君,莫非……
    扶蘇凝神細看,那靈柩雕龍繪鳳,華貴已極,再看那扶喪人群,李斯與趙高儼然在其中,扶蘇心裡一震。待幢幡飄起,卻見胡亥以嗣君之姿立於其中,滿臉哀戚之色。
    「原來如此。」扶蘇靈台清明,已知事情之始末。原來父皇已龍馭殯天,此番南巡隨侍的人除了李斯等權臣、還有管車駕的趙高,還有胡亥。胡亥平庸,若非趙高權謀不至於此,自己更不至於死於非命。可李斯是咋回事?
 
這時,扶蘇眼前忽地一亮,前方一道白光直射而來,白光盡處有個人款款走來。待那人走近了點,扶蘇定睛一看,竟是一光頭少年。
那少年站定之後,雙手合十,打了個揖,接著他說,
「公子,您請隨我來。」
 
這少年說完,不由分說拉著他的手便欲往白光盡處走去,扶蘇先是一臉錯愕,但稍一遲疑之後,也就決心跟著他去。再不濟約莫就像現在這樣無處可歸罷了,這處境還能再壞嗎?
 
……待續……